icon__search

8月30日|必領我到

我要忍受耶和華的惱怒;因我得罪了祂,直等祂為我辨屈,為我伸冤。祂必領我到光明中;我必得見祂的公義。 彌7:9

August 30, 2021 • 文:宣教日引|華語朗讀:憶紜

在這節經文中使用了希伯來動詞「領出來」。這使人很清楚看到:人得罪了神,導致我們進入黑暗,神要把我們從黑暗中「領出來」。
很多時候,人們喜歡把見不得光的事掩藏起來,所以要進入光明,其實也需要很大的勇氣,但光明是美好的,千萬不要拒絕。
首先我們要留意,領我們出來的是神,而不是我們自己。我們無法做任何事改變現況,只能被動地忍受神的惱怒,等候祂「領我們出來」的一天。其次,公義僅僅屬於神,以色列是被神領進祂的光明和聖潔中的。同樣的,我們也沒有辦法從別處找到公義,惟有神是我們唯一的拯救。
所有的黑暗都必須被神對付,那些所謂的自我修正或治療等方法,都不能夠真正幫助我們,我們最好早點認清這個事實。或許,神會興起一些人或一個敵人,來對付我們生命中的黑暗,但別害怕,神最終的心意是要領我們離開黑暗,到時我們就能見到神奇妙的恩典了。

8月1日|得安息

August 1, 2021

主耶穌給的安息很特別,因祂知道你我的受造目的,以及如何滿足我們的需要。耶穌所給的安息,不是讓我們什麼都不必做,而是讓我們根據造物主的設計來被祂使用,好成全我們受造的目的。你可以用帽子盛水,但帽子的設計不是為了盛水。當你在做一件令你滿意、享受、精力充沛的事,你就知道那是符合你受造的目的。 「得安息」的希臘字(anapauso),是再一次的「再」(ana)和休止符的「休止」(auo)組成的複合字,意思是「放鬆」,找到舒心滿足的活動,而不是「停止」。 神創造萬有之後就安息,停下一切創造活動,這是第一個安息。萬物實現受造的目的,這是第二個安息。耶穌的到來,是要給我們這第二個安息,讓我們能夠實現神造我們的目的,好叫我們在世上的一切的活動,能夠榮耀神,又滿足自己。 所以,當我們行路疲乏時,耶穌說要到祂那裡去找到安息;我們背負着過犯、夢想、失望、義務的重擔,這些都不符合我們原本受造的目的,難怪我們許多人活在這世上,會感到吃力和空虛。「到我這裡來。」耶穌應許要把我們已失落的祝福和價值重新找回來。

8月2日|軛

August 2, 2021

「管制」和「自由」似乎是相互矛盾,經文用了「軛」這形象,更加深我們的困惑,試問當我們頸上拴着控制我們方向的「軛」時,怎麼可能自由呢? 我們感到困惑,是因為我們不明白自由的真正意義。我們忘了自己何等軟弱,很容易偏行己路,只要把我們和神拴在一起,我們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。 「軛」在的希臘文中的意思是讓兩隻動物彼此倚賴,聯合一起,成為一股力量的器具。「軛」可以防止任何一隻動物跌倒,也能引導兩隻動物走向同一個方向。最重要的是,軛會朝向一個目的,如果沒有目的,所謂的「自由」是沒有用的,只能讓人放縱情欲,或陷入瘋狂中。 我們以為能隨心所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,就叫「自由」,然而神對自由的看法完全不同,自由必須在受神管制的範圍內,同時是與「目的」達成一致的;自由需要有方向,這方向就是走向神。一個真正自由的人,一定是能夠從事神造他本來就該做的事。軛是神的自由器具,為要引導我們走向這個目的。 主耶穌邀請我們,把自己和祂繫在一起,好讓我們得到所渴望的真自由。

8月3日|軛

August 3, 2021

如何進入耶穌所應許的安息?答案是:和祂連結在一起。「負軛」像是工作,不太像安息。然而耶穌所說的安息是希伯來式的,不是什麼也不做,更不是逃避,而是放鬆和分擔重擔。 說到責任和義務,人會有兩種世界觀,一種是強調個人的我要負起自己的責任,承當自己的義務。這是西方體系的思維方式。 另一種則是共同分擔彼此的責任和義務我屬於一個群體,和別人密切聯結,會受到別人的影響。我們這個群體凡事都會以關係為首。 神的家、祂的百姓屬於第二種觀念。每個人都在這群體中被神陶造,個人的成長和失敗都會影響到別人,大家是命運共同體。 耶穌邀請我們與祂共負一軛,就是和祂連結,也和天國其他弟兄姊妹連結。希伯來式的安息,就是發現我不再是孤單一個人。神的心意是有其他人托住我。 當我們沒有「軛」的約束,就不會有安息;安息不是實現獨立自主的夢想,去追求自己的事,而是依賴耶穌,和神家中的群體連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