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con__search

8月23日|信

你們就是我們的(推薦)信,寫在我們的心裡,被眾人所知道所念誦的。 林後3:2

August 23, 2021 • 文:宣教日引|華語朗讀:憶紜

保羅說他不需要別人寫推薦信,因為他的讀者就能夠推薦他了,他們都是保羅親自在耶穌基督裡栽培、建立的門徒,眾人只要看見他們,就知道保羅是個怎樣的師尊和為人。好樹結好果子,人們跟隨怎樣的人,就會效法怎樣的人,我們是否也能指着某些人說:「別人看見了你們,就知道我的人品了。」

在希臘世界觀裡,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,誰都不能顯示別人的品格,只能顯示自己的品格。但保羅不這樣想,他了解和相信自己的徒弟,他們就是自己的「推薦信」。

希臘字「信件」(epistole)這個字,是前一節「推薦信」的同義詞。推薦信通常是為別人說好話的,卻不一定證明此人真正的人品。但如果我使你的生命發生了轉變,那麼別人就真的能從你身上看見我的為人了。

希伯來世界觀是集體的,一個人的行為一定會影響周遭的人。保羅影響跟隨他的人,你我也一樣。

8月1日|得安息

August 1, 2021

主耶穌給的安息很特別,因祂知道你我的受造目的,以及如何滿足我們的需要。耶穌所給的安息,不是讓我們什麼都不必做,而是讓我們根據造物主的設計來被祂使用,好成全我們受造的目的。你可以用帽子盛水,但帽子的設計不是為了盛水。當你在做一件令你滿意、享受、精力充沛的事,你就知道那是符合你受造的目的。 「得安息」的希臘字(anapauso),是再一次的「再」(ana)和休止符的「休止」(auo)組成的複合字,意思是「放鬆」,找到舒心滿足的活動,而不是「停止」。 神創造萬有之後就安息,停下一切創造活動,這是第一個安息。萬物實現受造的目的,這是第二個安息。耶穌的到來,是要給我們這第二個安息,讓我們能夠實現神造我們的目的,好叫我們在世上的一切的活動,能夠榮耀神,又滿足自己。 所以,當我們行路疲乏時,耶穌說要到祂那裡去找到安息;我們背負着過犯、夢想、失望、義務的重擔,這些都不符合我們原本受造的目的,難怪我們許多人活在這世上,會感到吃力和空虛。「到我這裡來。」耶穌應許要把我們已失落的祝福和價值重新找回來。

8月2日|軛

August 2, 2021

「管制」和「自由」似乎是相互矛盾,經文用了「軛」這形象,更加深我們的困惑,試問當我們頸上拴着控制我們方向的「軛」時,怎麼可能自由呢? 我們感到困惑,是因為我們不明白自由的真正意義。我們忘了自己何等軟弱,很容易偏行己路,只要把我們和神拴在一起,我們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。 「軛」在的希臘文中的意思是讓兩隻動物彼此倚賴,聯合一起,成為一股力量的器具。「軛」可以防止任何一隻動物跌倒,也能引導兩隻動物走向同一個方向。最重要的是,軛會朝向一個目的,如果沒有目的,所謂的「自由」是沒有用的,只能讓人放縱情欲,或陷入瘋狂中。 我們以為能隨心所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,就叫「自由」,然而神對自由的看法完全不同,自由必須在受神管制的範圍內,同時是與「目的」達成一致的;自由需要有方向,這方向就是走向神。一個真正自由的人,一定是能夠從事神造他本來就該做的事。軛是神的自由器具,為要引導我們走向這個目的。 主耶穌邀請我們,把自己和祂繫在一起,好讓我們得到所渴望的真自由。

8月3日|軛

August 3, 2021

如何進入耶穌所應許的安息?答案是:和祂連結在一起。「負軛」像是工作,不太像安息。然而耶穌所說的安息是希伯來式的,不是什麼也不做,更不是逃避,而是放鬆和分擔重擔。 說到責任和義務,人會有兩種世界觀,一種是強調個人的我要負起自己的責任,承當自己的義務。這是西方體系的思維方式。 另一種則是共同分擔彼此的責任和義務我屬於一個群體,和別人密切聯結,會受到別人的影響。我們這個群體凡事都會以關係為首。 神的家、祂的百姓屬於第二種觀念。每個人都在這群體中被神陶造,個人的成長和失敗都會影響到別人,大家是命運共同體。 耶穌邀請我們與祂共負一軛,就是和祂連結,也和天國其他弟兄姊妹連結。希伯來式的安息,就是發現我不再是孤單一個人。神的心意是有其他人托住我。 當我們沒有「軛」的約束,就不會有安息;安息不是實現獨立自主的夢想,去追求自己的事,而是依賴耶穌,和神家中的群體連結。